开始习禅,不得要领,把禅的经典、禅语、禅话、禅诗、禅公案……都收集起来,案头堆满禅籍。几年后,习禅的笔记数十本,建立卡片数千张,自以为有了这些“财富”,就可以学到禅了。
起初,当尘世思潮涌来时,就翻翻这些笔记或卡片,对照对照,对暂时停止思绪乱涌起到过一些作用。但时间久了老是玩这一套,就不显灵了。翻的笔记、卡片越多,心力越不集中,这个话头这么说,那个话头那么说,久而久之反而心力分散。
后来又逐渐筛选,由数千张卡减少到数百张,乃至数十张。直到去年七月,从我外甥参加高考作文题中,深受启发:“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到了一个渡口,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
说不清过了许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些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到这个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把诚信抛进了水里。”我问外甥你抛弃的是什么?“当然其他几个背囊皆可抛,惟有诚信不可抛啊”。外甥斩钉截铁地说。我一时茅塞顿开,啊!这不仅是年轻人跋涉漫长人生道路的问题,也是习禅者跋涉途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百喻经》里“愚人食盐”的故事指出:盐是百味之源,放得适量,美味爽口。愚人认为味美是放盐的缘故,就抓一把放在嘴里,结果苦涩不堪。若将三藏典籍当作学问研究、知识探计,贪语言文字而不求实用,哪能品尝到禅味呢?
“禅非语文能阐扬,离执离妄可品尝”。禅宗不立文字,是指打破繁琐的经论义解,破除文字障。千经万论,相近相似。佛经上说“一句了然超百亿”。都是强调一个体悟、自知。
禅师们说:“举得一百个话,不如拣得一个话;拣得一百个话,不如道取一个话;道取一百个话,不如行取一个话。”我还立那么多的卡片,岂不是“空拳指上生实解”。
于是我抛弃了那些“财富”,专注于“说取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取一尺不如行取一寸”的行字上的功夫。如果把宗门那些寻章摘句的卡片视为“珍宝”,舍不得抛,正是“从门而入,不是家珍”,犯了“死在句下”的大忌。
真修行即是“勤扫粪”。参禅的着眼处在于降伏其心。一个真正的禅者,从世间法的名利得失、人我是非、爱恨缠绵的种种冲突中,逐渐从心灵上打扫干净,的确是一条很艰辛的漫长道路。
当我拥有那么多背囊,一个也舍不得丢时,实在是参禅者的大病。
为道日损。损什么?天天要甩掉一些脏东西。把某些概念甩掉,某个执著甩掉,自以为是的观念甩掉,心灵净化了,生死苦乐完全操纵在自己手里,不要别人(文字)牵着鼻子走。
只有让心不停留在那些自以为是的“财富”上,才能把清净心(真我)挖掘出来。这时心明眼亮、空空朗朗,对禅也就不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