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悲悯之心,寄悲悯心于物

悲悯之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元素,是人心向善的标志。一旦丧失此心,人便很容易陷入恶的深渊难以自拔。人之悲悯不仅要施于同类,也应施于所有生命。如果我们能够对动物或植物播洒仁爱与悲悯的甘霖,我们的人性就会闪现出光辉,散发出文明的能量。

我们赞叹世间一切善法,因为会因此善业大众感生善果,对现时社会稳定、生活安康,来世得生人天,有缘闻法,都有极大的益处。佛法重视一心向善,对任何事物都怀有一颗慈悲之心,人生也会因此而得益。

“人生世间,祸福吉凶,相为倚伏。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在佛法的世界里,善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因此,要学会珍惜生命,并用心爱护身边万物,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存在即为合理。即使我们人类成为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体,我们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没有什么比放弃责任更可耻,但过分的喧嚣却能使人忽略这一根本原则,可随着悲悯之心逐渐冷漠下去,社会失败还有多远?这就是为什么,再完美的世俗生活,也要有一个高于它的约束力量,也要保留一个批判的视角,这才能保证人性不会在安逸中堕落,才能保证我们在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绝不后退半步。

我们是人,因为我们尊重那些不可动摇的法则。以人为本,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万事万物在自然界中原本都是应该享有自由的。悯物的本质一方面是珍惜,而另一方面则是对自由的一种尊重。

我们从来都是与我们周围的事物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进行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己。因此,常存一颗悯物的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