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化:要像文火慢慢温

       他讲课:修为不到,听不明白。一袭白衣,满头银发,清瘦、穿一双拖鞋、不穿袜子,操着一口绵软的台湾普通话,林谷芳就这样出场了。

       “法门、顿悟、生命的减法”,林谷芳的禅学讲座,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展开,对于没有接触过禅的人来讲,听这堂课的感觉,就像初到美国大学上课的中国留学生。

       比如他说,每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放到每一个个体上面,都必须接受一个很严酷的检验,禅的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人生的事物都是药毒同性。就像砒霜一样,用对了就是药,用错了就是毒,对这个人适量,对那个人就是毒。所以人一定要晓得,人生的问题:自家因果自家担。

       再比如当他讲到儒家、道家、佛家时,引用的一些典故,从台湾来的与杭州一些年纪大点的国学爱好者,倒是听得入迷,几位年轻点的80后,则一脸迷茫。

       其实,就算接触过禅学的,听完这位禅学家的课,也需要回去细细咀嚼一下,才能明白,毕竟书院文化在现在的杭州并不浓厚。

       这堂名为《书院教育该有的当代风貌》讲座一结束,大家还在沉思中,林禅师就马上用一句“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来激起在座的提问欲,底下一片哑然。

       听林谷芳的讲座如此,看他的书也是如此。他在大陆出过四本禅书。其中,《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以一个禅者的眼光来看男女、看性、看外遇,虽然很有意思,但要完全理解他说的道理,还得有点“修为”。

       说文化:要像文火慢慢温,不能急

       对于“回复汉服”、“推广读经”等当前一些热门现象,林谷芳有自己的看法。

       中国读经最盛是朱学之后,气象之衰则是宋代之后。这就看出对读经的态度,“如果是死读书,为了科举而泥古不化,还是不读为好。”

       在内容方面,林谷芳认为,“儒、释、道三家有其生命角色,不能过度偏废,要读就要三家齐读。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文化承接起来。”

       而他认为,“所谓‘回复汉服’,则把中国想得太简单了。文化复兴,不是拿哪一个朝代的衣服出来穿,那就有点泥古不化了。“我们应该要回到中国人的美感当中去,去选择民族的服装,不能把中国文化做小了。”

       “做文化,要像文火慢慢温,不能急。”林谷芳语气从容,他认为现在的传统文化热,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灵的不安稳,“我们今天在往实的方向走,但就像一个金字塔,金字塔的顶端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挫折的人。

       如果我们人生和社会,都像登山一样,到了峰顶,极目四望,无限风光,而到了一个小山坡,稍微停留,回眸,也有满目青山,各有各的价值,就不会有无尽的挫折感。如果只有一条路,越焦虑越挫折,越不安稳,所以回头寻找一些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