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遗偈: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指月录》卷四说“八月三日复爪众曰: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说偈已,端坐至三更,谓门人曰:吾行矣。”

      “兀兀不修善”一偈是讲空门,自性不动。“兀兀”是不动意。不动,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动。“不修善”,是说修善而不着相,心不动。虽然人在肉眼中所见是善,但我不当他是善,即是修福不望报,不住于善相,心不动,这是空门。“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的意思,自在坦然,不作恶。

      “寂寂”是安静的意思,“断见闻”,就是在一切见闻中,心是清净的,不染的,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不生执著。“荡荡心无著”,就是诚敬之心,心中坦然、平等、清净、慈悲一切。 

       本性法师品读此段,做如下描述:

       公元712年7月,六祖慧能大师集徒众,预知他们:自己于8月就要离世。徒众听罢,多皆痛哭。惟有一人,神情不动。此人,便是神会上人。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

       为此,六祖为徒众说了“真假动静偈”,阐述“一切无有真”,认为“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同时,说明了动即不动,生即不生,去亦不去,灭亦不灭的道理。

       有弟子问:你去后,你的法脉让谁接续呢?六祖告诉他: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说此话前,他告诫徒众: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又有弟子问: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六祖答他: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此句前,六祖对徒众的开示是: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归必有所。此虽与前述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道理相左,却是同一个规律。

       六祖与徒众作最后的告别时,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说:自见本心,自成佛道;说:法身报身与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认为,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六祖的最后遗偈是: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教诲徒众,他灭度后,依此修行,如他在日。答疑结束后,他端坐至三更,忽然对徒众说:我走了。声尚未逝,人己远行,入涅槃了。正如他接五祖法脉,亦时在三更。

       从慧能的遗偈中,可以看出,慧能禅学对心性的深刻认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有不执著于世间一切相,保持一颗清静、坦然之心,便是直指佛性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