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自己满身负累,会使自己远离生活的快乐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现在的很多人漂在某个城市的角落,压力大,还经常感到孤独与失败,又何谈快乐人生呢?许多人都有着美好的理想,但理想却往往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摧残。许多人从小就树立了远大志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事、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心里却越来越迷茫了。理想中,要做个正直、守信、友善的人,但是生活却说这样的人就是悲剧,除非你发达了、有名了才需要这些,作为普通人拥有这些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累赘,有时做好事都会心虚,这时候不免心生疑问,这社会到底是在向前发展还是倒退了?于是,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中,不少人感到越来越累。

那么,这些人的累,究竟从何而来呢?佛家认为,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以及愚痴心,即佛教中所谓的“三毒”,大家不妨拿来参考一下。

累,因“贪”而来。贪是指染指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大乘义章》卷五中说的“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佛家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累,因“嗔”而来。嗔是指仇视、怨恨以及损害他人的心理,是对于讨厌的偏执。《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佛家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烦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者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者使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大家在生活中也一定偶尔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个人伤我这么深,我恨他;这件事不该这么做,我一定要破坏;这个世界为什么到处都是黑暗,我要毁了它……

这些想法,都是犯了“嗔”。生活不可能总是顺着我们的心意而来,有些事,我们明明知道是错的,是跟我们做人原则不符的,可我们却没有力量去改变它,甚至我们明知不对却还要被逼走上某条路,于是累也就来了。

累,因“痴”而来。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是因根本的不明事理的真相而做出贪或嗔的反应。《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家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世间有太多的事,是我们不明白的,便迷迷茫茫、懵懵懂懂,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要走向哪一条道路。

于是,我们在对与错之间徘徊,在各种道路上跌跌撞撞,而我们的心,也就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