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害人 聪明障道

要想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我们除了需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之外,还必须拥有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良好品格。因为这种良好的品格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取之不尽的勇气和用之不完的力量;而那种不良的品格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碎我们对于人生的所有憧憬和渴望。

人在自我修养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找到自己的思维盲区。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为名利、欲望、女色等等,都是来自外界的引诱,是明显有害的东西,这些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

俗话说利欲熏心,但未必害心,因为利欲虽然危害很大,但因是发乎情,只需时时自省和克制,就可避免。至于主观偏狭的思想方法,因出于理,所以非短时间所能改变,也容易危害到人的本真之心。“声色”和“聪明”的关系也是如此。人因为自觉聪明,处世办事就会主观武断,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也就容易犯下致命的错误。

人为什么有偏见?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万事万物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人生的经历是不可能完全的,环境、教育、经历给一个人的思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果不能领悟到这一点,以自己的固有思维去面对新的环境,不停变化的环境,即使以往多么成功的思维都会成为偏见。

说起项羽,谁不扼腕叹息呢?在秦朝末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崛起于陇亩之中,仅仅用了三年时间,率领天下英雄诛灭暴秦,分割天下,封王封侯,天下政令完成由自己发布,自号为“霸王”。但与刘邦争夺天下,不过短短的数年时间,分崩离析,身死国灭。

司马迁总结说,项羽居功自傲,逞私人的勇力而不效法古人,以为霸王之业,当以武力统制天下,五年时间就失败了。临死之前还不醒悟,说什么“天亡我也,非战之罪”,难道不荒谬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老子对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的做法有着深刻的警惕。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分明;不以自己为对,所以是非彰显;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不仗恃己能,所以能成为领导。

《论语》记载孔子弃绝了四种毛病,“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凭空猜测,不自以为是,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