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家讲究观照自我,是身在现实社会而超然于现实社会。让心灵找回本该属于它的归宿。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开篇就谈到如何找回自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
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要诀。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磨擦,自然垢尽明生。
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部显现了。
然而,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社会中,如何才能看到内心的自我,不被外物所役使呢?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世间的金钱名利,以及种种事相,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有”——执着于有。相反,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出世间的清净,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空”——执着于空。在大乘佛教看来,“着有”与“着空”,都属于着相,都属于障碍,都不符合生生不息的大智慧。
打破一切执着,证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真正的不执着。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灵动活泼。就像六祖慧能所说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意思是说,我们的自性,是没有污染的,即使有人想污染它,那也是污染不上的。我们的自性,是生生不息的,即使有人想停滞它,那也是徒劳用功的。只要我们领悟了我们的自性,契合了我们的自性,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合乎大道的人生,就是智慧解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