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哲学

       在此处,我并不想对于谜样的公案所寓含的哲学做思考与解释-我只想给读者摘录《六祖坛经》一些的段落;这本书在禅宗历史中,是划时代之作,由六祖的弟子依据他们的随记而成: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  亦无上下长短,  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  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事大,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  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竺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惟妄惟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矢;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