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茗公上人去普陀山讲《楞严经》,用过斋饭后,叫来弟子觉真法师,说道:“明天,你讲!”事出突然...
说禅2016-11-12
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
说禅2016-11-12
我们为什么必须修习禅定?为什么必须养成某种理论上与生俱来的善巧方便?其答案仅仅在于:我们经常心神散...
禅意2016-11-11
修行人一定要接受自己,不要想着自己什么都行,你有你的特点,你只要把你的特点发挥好就行,根本不要去跟...
禅悟2016-11-11
人就怕不知足,不知足就是苦,能知足就是乐。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常乐就是知足,能忍自安。常乐就是...
禅悟2016-11-10
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
禅悟2016-11-09
在睡眠中做梦,人人都有感受。多数人说不出其所以然。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类大脑皮层细胞在睡眠时还没有休息...
禅意2016-11-09
悟前、悟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开悟之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风光?开悟后天地还是天地,日月依旧是日月,人...
禅悟2016-11-08
《圆觉经》立意于万法虚伪,一切唯识。全文结构严谨,运思致密,可以分为十二章。其中,每一章由一位菩萨和...
禅韵2016-11-08
因果,又叫业、因、缘、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
禅悟2016-11-07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著名的《百丈清规》便是由他制定的。 据《...
说禅2016-11-07
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 经上说:“人生真是苦,...
禅学2016-11-06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着相”。所谓不着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事物实体,凡是着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
说禅2016-11-05
禅定中有一种境地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定”,又被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定。就是说超越了无所有处的境界,思维中...
禅意2016-11-05
我们学习佛法的根本原因,是要找到超越苦、获得宁静的方法。无论你研究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研究心(c...
禅学2016-11-05
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我们大家正因为知道了以后,对所知道的东西非常注意,对知道的这个本身却忘记掉...
说禅2016-11-04
至于无漏业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基础。以戒而言,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层面:消极方面,是一切恶...
禅意2016-11-04